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和无节幼体优选技术探究
    彭张明,何庆权,梁锦雄,蒲桂川
    2020, 47(6):306-310. DOI: 10.16446/j.fsti.20200400230
    [摘要](197) [HTML](0) [PDF 2.94 M](564)
    摘要: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效率,改进优化了1种受精卵流水孵化装置,可有效地进行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集约化高密度生产。流水孵化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在1 000万~6 000万粒/m3,平均孵化率在85.0%~92.7%。流水孵化的孵化率与常规的产卵池孵化无显著差异,但孵化出的无节幼体的携菌量和损伤率、黏脏率明显低于产卵池孵化(P<0.05);同时,为筛选优质的无节幼体,采用光诱、流水清洗等方法处理无节幼体,结果表明,流水清洗可显著降低无节幼体的损伤率、黏脏率和细菌携带量(P<0.05),有效提高无节幼体的生物安全及育苗成活率。
    2  一种安全有效提高虹鳟苗种成活率的技术
    闫春梅,韩叶,肖志国,李忠强,王秀兰,郑伟
    2020, 47(6):311-315. DOI: 10.16446/j.fsti.20200200124
    [摘要](127) [HTML](0) [PDF 5.46 M](498)
    摘要:
    为安全有效地提高虹鳟苗种成活率,应用1种生物制剂——抗菌肽对虹鳟苗种进行浸泡处理。通过比较苗种成活率,检测SOD、ALP、CAT、IL、IFN、TNF等6种免疫相关酶表达量,采用扫描电镜检测苗种体表细菌情况,确定抗菌肽浸泡对虹鳟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自破膜期开始,用40%抗菌肽浸泡10次,试验组6种免疫相关酶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苗种的成活率高达95%以上,对照组苗种的成活率则低于30%。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试验组仔鱼体表细菌数量显著减少。试验结果表明,用抗菌肽浸泡法能显著提高虹鳟苗种成活率。
    3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渔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张忠,陈新军
    2020, 47(6):346-349. DOI: 10.16446/j.fsti.20200600129
    [摘要](111) [HTML](0) [PDF 2.34 M](476)
    摘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全球造成了严重冲击,对全球渔业造成了破坏性打击。文章综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渔业的总体影响,以及各区域渔业组织和各国应对疫情影响的措施,并从政策制定、科学研究、监测管理、产业升级方面对受疫情影响形势下我国渔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4  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大棚越冬养殖试验
    施永海,谢永德,刘永士,徐嘉波,税春,邓平平
    2021, 48(1):21-27. DOI: 10.16446/j.fsti.20200600130
    [摘要](144) [HTML](0) [PDF 4.04 M](465)
    摘要:
    于2017—2019年采用在池塘上方搭建简易保温大棚的方式开展了美洲鲥当年鱼种越冬养殖试验,研究探讨了越冬养殖相关的技术参数。结果显示: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可保持在10 ℃以上,在美洲鲥当年鱼种(0+龄鱼种,平均体长12.45~16.65 cm,平均体质量27.29~66.41 g)放养密度为1 518~2 970尾/亩(15亩=1 hm2,下同)和81.04~100.78 kg/亩的条件下,在越冬前中期(12月至次年3月中旬),日投饲量在0.8~1.6 kg/亩,越冬后期(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日投饲量也由2.0 kg/亩左右迅速增加到4.0~5.0 kg/亩。经过125~130 d的越冬养殖,鱼种平均体长达17.48~21.19 cm,增长28.04%~40.40%,平均体质量77.57~137.96 g/尾,增加了106.53%~184.24%,鱼种的体长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93~0.261)%/d和(0.585~0.804)%/d,日均增长量和日增重分别为0.036~0.039 cm/d和0.387~0.572 g/d;收获时美洲鲥鱼的肥满度为1.42~1.43 g/cm3,养殖成活率为89.29%~94.81%,饲料系数为1.50~1.65,亩产量为198.50~205.68 kg。试验结果表明,在江浙地区,养殖池塘上方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10~20 ℃)在美洲鲥当年鱼种的适宜水温范围,能获得较理想的越冬养殖效果。
    5  温度、盐度和体质量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
    王冲,李永明,王志忠,孙同秋,曾海祥,崔玥,柴晓贞
    2020, 47(6):301-305. DOI: 10.16446/j.fsti.20200300331
    [摘要](261) [HTML](0) [PDF 2.96 M](461)
    摘要:
    为探明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摄食规律,采用室内生态学试验方法,研究了水温(20、24、28、32 ℃)、盐度(16、20、24、28、32)和体质量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0~32 ℃范围内,魁蚶滤水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4 ℃时滤水率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温度(x)与滤水率(y)间的关系可拟合为:y=0.054 8+0.045 0x-0.009 9x2,R2=0.734 3;在盐度16~32范围内,魁蚶滤水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28时滤水率达到最大,为(0.341 8±0.026 6)L/(g·h),与盐度24时,滤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盐度(P<0.05),盐度(x)与滤水率(y)的关系可拟合为:y=0.021 0+0.171 2x-0.029 7x2,R2=0.955 1;魁蚶的滤水率与软体干质量呈负幂函数关系,滤水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单位干组织质量的滤水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小。
    6  不同环境因子对渤海湾卤虫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马婷,权可心,张紫嫣,柴英辉,韩朝婕,贾旭颖,周文礼
    2020, 47(6):337-345, 349. DOI: 10.16446/j.fsti.20200100129
    [摘要](77) [HTML](0) [PDF 6.54 M](452)
    摘要:
    为探究不同盐度、光照强度、pH和饵料种类对渤海湾卤虫生长及抗氧化力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在不同盐度(20、25、30、35、40)、光照强度[0、42、54、72、96 μmol/(m2·s)]、pH(7.5、8.0、8.5、9.0、9.5)条件下,以及分别投喂3种饵料(球等鞭金藻、海水小球藻、酵母)饲养卤虫,监测卤虫的体质量、体长及抗氧化相关指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当盐度为25时卤虫的生长指标最佳,个体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该组卤虫CAT、POD、SOD等抗氧化酶活性水平较高;(2)当光照强度为42 μmol/(m2·s)时卤虫的生长指标最佳,生长状态较好,抗氧化酶活性也在较高水平;(3)当pH在8.0、8.5时卤虫存活率较高,其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4)饲喂球等鞭金藻的卤虫生长情况较好,成活率最高,抗氧化酶活性处于中高水平。
    7  鲈鲤苗种培育及苗种生长特性的研究
    张建明,姚金忠,姜伟,郭文涛
    2021, 48(1):7-13. DOI: 10.16446/j.fsti.20200900116
    [摘要](187) [HTML](0) [PDF 5.62 M](442)
    摘要:
    为研究鲈鲤(Percocypris pingi)苗种的生长特性,开发鲈鲤育苗技术,采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在自然水温条件下,开展了10日龄至110日龄鲈鲤苗种培育试验。经过100 d的培育,鲈鲤鱼苗体质量从(46.45±4.03)mg增加到(2 600.09±105.18)mg,平均体长从(16.22±0.46)mm增长到(50.78±2.97)mm,平均成活率为82.00%;体质量变异系数在4.05%~24.80%,体长变异系数在2.49%~7.32%,体质量变异系数大于体长变异系数;体质量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变异系数整体变化较为平缓,在整个培育阶段,鲈鲤种群生长离散呈现从加剧到减弱的变化规律;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在(0.91±0.49)%/d~(7.75±2.18)%/d,体长特定生长率在(0.47±0.29)%/d~(1.94±1.46)%/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大于体长特定生长率;在水温16.8~23.0 ℃条件下,鲈鲤生长状况良好,特定生长率相对较高,当水温高于23.0 ℃之后,特定生长率呈降低趋势,表明16.8~23.0 ℃是鲈鲤鱼苗适宜的生长水温范围;肥满度变化范围在(1.09±0.10)~(2.85±0.18)g/cm3,肥满度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x)和体质量(y)的拟合方程为y=0.001 5x3.756 6(R2=0.980 6),b值为3.756 6;全长(y)和体长(x)的拟合方程为y=1.223x-0.505 5(R2=0.990 8)。试验结果表明,鲈鲤苗种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及自然水温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16.8~23.0 ℃是鲈鲤苗种的适宜生长水温。
    8  温度对小球藻叶绿素荧光及生长的影响
    薄香兰 刘兴 柴英辉 窦勇 高金伟 贾旭颖 周文礼
    2018, 45(5):247-252. DOI: 10.16446/j.cnki.1001-1994.2018.05.002
    [摘要](30) [HTML](0) [PDF 4.12 M](414)
    摘要:
    利用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以25 ℃为对照,研究不同温度(15、20、30和35 ℃)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agris)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密度的影响,以期找到小球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小球藻的集约化培养提供参考资料。试验结果:不同温度对小球藻叶绿素荧光活性、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密度有显著影响;15 ℃时最大光能转化速率(Fv/Fm)、潜在活力(Fv/F0)、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和量子效率(Fv′/Fm′)、相对电子转化速率(ETR)、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小球藻细胞密度的上升趋势最小,其值为4.82×106个/mL,仅比初始量增加了0.8×106个/mL;30 ℃时叶绿素各荧光指标和细胞密度均高于其它试验组,其细胞密度值为9.96×106个/mL;25 ℃时叶绿素含量最高,其值为2 890.27 μg/L。结果表明,小球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在15 ℃时其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
    9  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
    辛桂瑜,侯小露,梁敏敏,林文锋,邓少立,刘思妮,徐兰程
    2021, 48(1):45-50. DOI: 10.16446/j.fsti.20200400120
    [摘要](88) [HTML](0) [PDF 3.27 M](404)
    摘要:
    为研究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96 h半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在水温(23.5±2.0)℃,溶解氧>5 mg/L的条件下,分别检测在曝气自来水(pH为6.5)和池塘水(pH为8.5)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在曝气自来水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68、3.31、2.05、1.5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157 mg/L;在池塘水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35、0.29、0.17、0.13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13 mg/L。试验结果表明,在池塘水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毒性比在曝气自来水条件下强。
    10  渔业简讯
    王汨,马思琦,杨柏贺,徐宗学,殷旭旺
    2020, 47(6):350-353. DOI: 10.16446/j.fsti.20190800301
    [摘要](86) [HTML](0) [PDF 2.80 M](401)
    摘要:
    为了解济南地区小清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8月对小清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划分浮游植物功能群以及采用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小清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8种,各点位种类平均值为21.36种,物种密度平均值为1.49×107 cells/L,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为2.55,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58。全流域共划分出浮游植物功能群12类,MP类物种数占主要优势,其中舟形藻属优势明显。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总氮和总磷是影响小清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表明,小清河流域水体呈中度污染。
    11  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比较研究
    范陈伟,姜晓东,吴旭干,成永旭
    2021, 48(1):33-39. DOI: 10.16446/j.fsti.20200600124
    [摘要](188) [HTML](0) [PDF 4.04 M](397)
    摘要: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规格对其子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在相同的养殖环境下将4种规格河蟹亲本(规格I:雌90~110 g、雄140~160 g;规格Ⅱ:雌115~135 g、雄160~180 g;规格Ⅲ:雌140~160 g、雄220~240 g;规格Ⅳ:雌190~210 g、雄290~310 g)所产的大眼幼体养殖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最终产量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的河蟹亲本,其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豆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成活率以及增重倍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在豆蟹至扣蟹养殖阶段,各组幼蟹的生长速度差异大体上与其亲本规格的差异相一致,其中Ⅰ组幼蟹在8—10月期间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低于Ⅳ组(P<0.05);(3)养殖效果方面,各组扣蟹平均规格和最终产量均随着亲本规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Ⅳ组扣蟹的最终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Ⅰ组扣蟹(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Ⅳ组扣蟹2.00~3.99 g规格的比例显著低于另外3组,而≥6.00 g规格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亲本规格对其后代的养殖性能存在影响,大规格河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生产阶段生长速度快、养殖效果好,因此建议在生产上选择大规格亲本的后代用于扣蟹养殖。
    12  “长荡湖1号”河蟹选育子一代扣蟹养殖性能的初步研究
    罗明,周威,王少兵,姜晓东,成永旭,赵恒亮,刘皓,丁彩霞,吴旭干
    2020, 47(6):324-328. DOI: 10.16446/j.fsti.20200200129
    [摘要](99) [HTML](0) [PDF 3.14 M](394)
    摘要:
    以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选育第一代的扣蟹为研究对象,并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进行了池塘网箱养殖试验,比较两个群体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效果。结果显示:(1)在大眼幼体至豆蟹养殖阶段,“长荡湖1号”的平均体质量和增重率均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在豆蟹至扣蟹养殖阶段,“长荡湖1号”在8—11月的平均体质量始终高于对照组,其中10月份时雌体差异显著(P<0.05);此外,“长荡湖1号”在6—10月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但10—11月“长荡湖1号”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就养殖效果而言,“长荡湖1号”最终的平均规格和产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长荡湖1号”雌雄个体在2.00~3.99 g规格区间内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0~1.99 g和≥6.00 g规格区间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雌体差异显著(P<0.05)。综合评价,相对于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长荡湖1号”选育第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效果均表现出一定的优良特性。
    13  两种体色台湾泥鳅生长性能比较
    马本贺,王海华,蒋志忠,王梦杰,陈翠云
    2020, 47(6):320-323. DOI: 10.16446/j.fsti.20200700130
    [摘要](113) [HTML](0) [PDF 2.68 M](392)
    摘要:
    为评价不同体色台湾泥鳅的生长性能,对相同规格的红体色台湾泥鳅“赣红1号”和正常体色台湾泥鳅进行了为期49 d的室内养殖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赣红1号”与正常体色台湾泥鳅的成活率、体质量增长率、体长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性状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养殖试验的进行,二者的肥满度均略有降低;体质量、体长的变异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且体质量变异系数大于体长变异系数。研究表明,“赣红1号”与正常体色台湾泥鳅生长性能相当。
    14  弧菌对养殖大菱鲆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研究新进展
    黄华,陈坤,于文松,高雁,王亮,王晓飞,王鹤
    2021, 48(4):230-236. DOI: 10.16446/j.fsti.20200800121
    [摘要](79) [HTML](0) [PDF 4.07 M](370)
    摘要:
    弧菌是细菌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不但会感染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疾病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有关大菱鲆弧菌病检测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文章介绍了几种常见弧菌病原对养殖大菱鲆的危害,对新的检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可为大菱鲆弧菌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5  池养条件下1龄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生长特性
    刘艳辉,李改娟,刘铁钢,杨炳坤,高娜,祖岫杰
    2021, 48(1):1-6. DOI: 10.16446/j.fsti.20200500129
    [摘要](191) [HTML](0) [PDF 3.42 M](369)
    摘要:
    为了解池塘养殖条件下1龄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生长特性,在池塘自然水温(18.5~30.6 ℃)条件下,对体长(4.53±0.18)cm、体质量(2.73±0.17)g的1龄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生长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经过125 d培育,异育银鲫“中科3号”体长增长237.53%,体质量增长3 312.45%;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35 6L2.888 5(R2=0.985),属等速生长型;体质量日增长量从试验开始到100 d始终呈增高态势,75~100 d的平均体质量日增长量为最高值(1.346 g/d),之后随着水温下降而降低;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在0~25 d为最高(269.60%),而后逐渐降低,至125 d试验结束时为30.37%;生长指数(0.105 4~0.464 7)和生长常数(1.318~5.809)随着试验的进行逐渐降低;肥满度为2.606 2~2.948 0 g/cm3,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小幅波动;生长离散逐渐小幅增加。
    16  轮虫、卤虫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邱楚雯 王韩信
    2019, 46(6):354-358. DOI: 10.16446/j.cnki.1001-1994.2019.06.012
    [摘要](76) [HTML](0) [PDF 3.42 M](355)
    摘要:
    轮虫和卤虫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鱼类和甲壳类幼体培育的重要饵料。文章从轮虫和卤虫营养强化剂的选择、营养成分、强化方法和时间等层面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为开展轮虫、卤虫的营养强化以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7  杭州湾北部张网对凤鲚幼鱼的损害性分析
    洪波,王淼,周轩
    2020, 47(6):332-336. DOI: 10.16446/j.fsti.20200500112
    [摘要](97) [HTML](0) [PDF 3.06 M](351)
    摘要:
    为探究张网捕捞作业对凤鲚幼鱼的损害性,根据2017年5—10月杭州湾北部张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全长分析、幼鱼密度和质量占比等方法,对张网渔获中凤鲚幼鱼的生物学特征及幼鱼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5—10月各月份张网渔获物中均有凤鲚幼鱼出现,6月份凤鲚幼鱼的平均全长达到最大值112.8 mm,8月份最小,仅为64.7 mm;平均体质量则是10月份最大,达4.4 g,8月份最小,仅1.7 g。5月份凤鲚幼鱼质量密度最高,达到493.1 g/kg,8月份最低,仅为70.3 g/kg;凤鲚幼鱼的数量密度则是7月份最高,为225 ind/kg,6月份最低,为63 ind/kg。渔获中凤鲚幼鱼质量占比5月份最高,为49.3%,8月份最低,仅7.0%;9月份渔获中凤鲚幼鱼数量占比最高,为21.0%,6月份最低,仅为5.3%。研究结果表明,5月和7月杭州湾北部张网对凤鲚幼鱼的损害程度最高。为保护凤鲚幼鱼资源,除调整禁渔期以外,建议组织开展张网网目尺寸试验,研究不同网目尺寸对凤鲚幼鱼释放的效果。
    18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生物学研究进展
    刘佳,卢玉婷,刘芸娜,闫子豪,汪惠庆,李月红
    2022, 49(1):48-52. DOI: 10.16446/j.fsti.20210300130
    [摘要](75) [HTML](0) [PDF 3.34 M](350)
    摘要:
    近年来,鱼类急性出血性疾病——鲤春病毒血症的暴发屡屡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鲤春病毒血症是由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特点,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文章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生物学特征、检测技术和疫苗研究等方面总结概述了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病毒提供参考依据。
    19  克氏原螯虾黑鳃上一种木贼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赵楠,张世奇,唐自力,李浩,赵桂华
    2021, 48(1):40-44. DOI: 10.16446/j.fsti.20200800107
    [摘要](113) [HTML](0) [PDF 3.99 M](339)
    摘要:
    在患黑鳃病的克氏原螯虾鳃上分离到1株菌落呈淡米黄色的真菌菌株,经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和DNA测序,确定该菌株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文章对木贼镰刀菌进行了种的形态描述、图片及与近似种区别的讨论。该真菌在克氏原螯虾上属于首次报道。研究菌种现保存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真菌研究室,菌株编号为NLHf-3。
    20  翘嘴鲌主养池塘混养似刺鳊鱼句试验
    吴永君,张杰,张全根
    2020, 47(6):316-319. DOI: 10.16446/j.fsti.20200800117
    [摘要](70) [HTML](0) [PDF 2.34 M](337)
    摘要:
    为探索翘嘴鲌新型养殖模式,于2019年1月—12月在上海市青浦区某合作社开展了翘嘴鲌主养池塘混养似刺鳊鱼句试验,并与传统翘嘴鲌池塘养殖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混养池塘翘嘴鲌平均亩(15亩=1 hm2,下同)产838.8 kg,平均规格560.7 g/尾,成活率93.5%;似刺鳊鱼句平均亩产78.01 kg,平均规格286.5 g/尾,成活率77.8%;鲢平均亩产49.5 kg,平均规格1 650 g/尾,成活率85.7%;鳙平均亩产20.4 kg,平均规格2 270 g/尾,成活率90.0%;与传统翘嘴鲌池塘养殖模式相比,翘嘴鲌主养池塘混养似刺鳊鱼句后利润增加3 036元/亩,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作为1种翘嘴鲌新型池塘养殖模式进行适度推广。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