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闽东海域繁殖期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不同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曹平,宋炜,陈佳,谢正丽,王鲁民
    2021, 48(6):301-306. DOI: 10.16446/j.fsti.20210400102
    [摘要](262) [HTML](0) [PDF 3.71 M](200)
    摘要:
    为获知棘头梅童鱼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采用内标定量法,对性腺发育至Ⅳ期的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肌肉、肝脏和卵巢组织中的脂肪及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3种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卵巢、肝脏和肌肉中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84±0.05)%、(2.66±0.05)%和(0.56±0.05)%,不同组织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的卵巢、肌肉和肝脏中分别检出29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0和C14∶0;含量最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16∶1、C18∶1n9c和C20∶1;含量最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22∶6n3(DHA)、C20∶5n3(EPA)和C20∶4n6(ARA)。从相对含量来看,肌肉中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58.22±0.24)%,显著高于肝脏(52.71±0.24)%和卵巢(36.42±0.24)%(P<0.05);卵巢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23.78±0.09)%,显著高于肌肉(16.15±0.07)%和肝脏(10.79±0.05)%(P<0.05);卵巢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39.79±0.19)%,显著高于肝脏(36.49±0.21) %和肌肉(25.63±0.19)%(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EPA和DHA的总量依次升高,质量分数分别为(19.34±0.15)%、(26.59±0.16)%和(27.78±0.13)%。卵巢、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DHA/EPA分别为1.95、2.28和1.89,n-3系和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分别为3.29、3.81和6.25。
    2  温度、盐度和体质量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
    王冲,李永明,王志忠,孙同秋,曾海祥,崔玥,柴晓贞
    2020, 47(6):301-305. DOI: 10.16446/j.fsti.20200300331
    [摘要](261) [HTML](0) [PDF 2.96 M](461)
    摘要:
    为探明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摄食规律,采用室内生态学试验方法,研究了水温(20、24、28、32 ℃)、盐度(16、20、24、28、32)和体质量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0~32 ℃范围内,魁蚶滤水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4 ℃时滤水率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温度(x)与滤水率(y)间的关系可拟合为:y=0.054 8+0.045 0x-0.009 9x2,R2=0.734 3;在盐度16~32范围内,魁蚶滤水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28时滤水率达到最大,为(0.341 8±0.026 6)L/(g·h),与盐度24时,滤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盐度(P<0.05),盐度(x)与滤水率(y)的关系可拟合为:y=0.021 0+0.171 2x-0.029 7x2,R2=0.955 1;魁蚶的滤水率与软体干质量呈负幂函数关系,滤水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单位干组织质量的滤水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小。
    3  中华绒螯蟹幼体及仔蟹阶段肝胰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李住,陆锦天,刘智俊
    2021, 48(6):314-321. DOI: 10.16446/j.fsti.20210600128
    [摘要](244) [HTML](0) [PDF 9.04 M](277)
    摘要:
    通过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及仔蟹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地研究了该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前体出现于心跳期胚胎,由卵黄囊特化而来,为1对囊状结构,此阶段首次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胚胎孵化后,随着幼体的发育,肝胰腺由最初的1对囊状结构逐渐分叶生长。从Ⅰ期溞状幼体至Ⅴ期溞状幼体,肝胰腺分叶数量分别为4-6-8-12-12,肝胰腺细胞高度由(12.63±4.91)μm增至(44.16±13.57)μm。肝胰腺中的细胞组成也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完善,Ⅱ期溞状幼体的肝胰腺中首次出现E细胞和B细胞,Ⅲ期溞状幼体肝胰腺中首次出现F细胞,而R细胞直到Ⅱ期仔蟹才首次出现。从大眼幼体到Ⅲ期仔蟹,肝胰腺细胞高度由(44.93±18.27)μm增至(56.38±5.69)μm。
    4  可口革囊星虫分级养殖技术初探
    丁理法,陈沈雪,李锦笑
    2021, 48(2):82-86. DOI: 10.16446/j.fsti.20200800221
    [摘要](221) [HTML](0) [PDF 2.96 M](198)
    摘要:
    为探索可口革囊星虫高效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5—2016年在浙江省温岭市七一塘开展了可口革囊星虫分级养殖试验。试验苗种为潮间带采集的自然苗。试验池塘面积共4.67 hm2,其中1.47 hm2用于可口革囊星虫苗种的标粗及养成,3.20 hm2用于分养经过中间培育的苗种。于2015年7月中旬按每公顷1 425 kg(约892.5万条)的密度放养规格为6 260条/kg的苗种,经6个月的中间培育后,起捕规格773条/kg的中苗10 400 kg,分养至总面积为3.20 hm2的4口池塘,用于标粗的2口池塘(1.47 hm2)内留存一部分苗种,经整理后继续养成。2017年1月中旬至2月下旬起捕上市,共收获可口革囊星虫61 970 kg,产值322.54万元,净利润185.54万元。经折算,平均产量达13 270 kg/hm2,平均产值为69.07万元/hm2,平均利润为39.73万元/hm2
    5  盐度对金钱鱼幼鱼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刘永士,徐嘉波,施永海,邓平平,袁新程
    2020, 47(4):181-185. DOI: 10.16446/j.fsti.20191100126
    [摘要](197) [HTML](0) [PDF 2.94 M](246)
    摘要:
    以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盐度对其内脏团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5个盐度(5、10、20、30、35)处理组,养殖70 d后,测定各组试验鱼内脏团消化酶和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盐度对金钱鱼消化酶(脂肪酶除外)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P<0.05);脂肪酶活性随盐度升高的变化不显著(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P<0.05);当盐度为5和30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金钱鱼幼鱼养殖适宜的盐度范围为5~10。
    6  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和无节幼体优选技术探究
    彭张明,何庆权,梁锦雄,蒲桂川
    2020, 47(6):306-310. DOI: 10.16446/j.fsti.20200400230
    [摘要](197) [HTML](0) [PDF 2.94 M](564)
    摘要: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效率,改进优化了1种受精卵流水孵化装置,可有效地进行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集约化高密度生产。流水孵化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在1 000万~6 000万粒/m3,平均孵化率在85.0%~92.7%。流水孵化的孵化率与常规的产卵池孵化无显著差异,但孵化出的无节幼体的携菌量和损伤率、黏脏率明显低于产卵池孵化(P<0.05);同时,为筛选优质的无节幼体,采用光诱、流水清洗等方法处理无节幼体,结果表明,流水清洗可显著降低无节幼体的损伤率、黏脏率和细菌携带量(P<0.05),有效提高无节幼体的生物安全及育苗成活率。
    7  贝类混养模式探索——贝、海藻、海胆的IMTA模式分析
    叶孝飞,刘庆辉,陆慧琳,曾靖,苏振宏,余祥勇,王梅芳
    2021, 48(4):192-196. DOI: 10.16446/j.fsti.20201100108
    [摘要](193) [HTML](0) [PDF 2.99 M](276)
    摘要:
    如何有效控制养殖海区生态平衡是目前我国贝类养殖的难题之一。文章综述了贝、藻、海胆的多营养级综合水产养殖(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IMTA)模式,分析了混养物种之间的互利耦合机制,并阐述了推行此项技术的优势和难点。
    8  池养条件下1龄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生长特性
    刘艳辉,李改娟,刘铁钢,杨炳坤,高娜,祖岫杰
    2021, 48(1):1-6. DOI: 10.16446/j.fsti.20200500129
    [摘要](191) [HTML](0) [PDF 3.42 M](369)
    摘要:
    为了解池塘养殖条件下1龄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生长特性,在池塘自然水温(18.5~30.6 ℃)条件下,对体长(4.53±0.18)cm、体质量(2.73±0.17)g的1龄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生长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经过125 d培育,异育银鲫“中科3号”体长增长237.53%,体质量增长3 312.45%;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35 6L2.888 5(R2=0.985),属等速生长型;体质量日增长量从试验开始到100 d始终呈增高态势,75~100 d的平均体质量日增长量为最高值(1.346 g/d),之后随着水温下降而降低;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在0~25 d为最高(269.60%),而后逐渐降低,至125 d试验结束时为30.37%;生长指数(0.105 4~0.464 7)和生长常数(1.318~5.809)随着试验的进行逐渐降低;肥满度为2.606 2~2.948 0 g/cm3,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小幅波动;生长离散逐渐小幅增加。
    9  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比较研究
    范陈伟,姜晓东,吴旭干,成永旭
    2021, 48(1):33-39. DOI: 10.16446/j.fsti.20200600124
    [摘要](188) [HTML](0) [PDF 4.04 M](397)
    摘要: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规格对其子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在相同的养殖环境下将4种规格河蟹亲本(规格I:雌90~110 g、雄140~160 g;规格Ⅱ:雌115~135 g、雄160~180 g;规格Ⅲ:雌140~160 g、雄220~240 g;规格Ⅳ:雌190~210 g、雄290~310 g)所产的大眼幼体养殖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最终产量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的河蟹亲本,其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豆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成活率以及增重倍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在豆蟹至扣蟹养殖阶段,各组幼蟹的生长速度差异大体上与其亲本规格的差异相一致,其中Ⅰ组幼蟹在8—10月期间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低于Ⅳ组(P<0.05);(3)养殖效果方面,各组扣蟹平均规格和最终产量均随着亲本规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Ⅳ组扣蟹的最终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Ⅰ组扣蟹(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Ⅳ组扣蟹2.00~3.99 g规格的比例显著低于另外3组,而≥6.00 g规格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亲本规格对其后代的养殖性能存在影响,大规格河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生产阶段生长速度快、养殖效果好,因此建议在生产上选择大规格亲本的后代用于扣蟹养殖。
    10  鲈鲤苗种培育及苗种生长特性的研究
    张建明,姚金忠,姜伟,郭文涛
    2021, 48(1):7-13. DOI: 10.16446/j.fsti.20200900116
    [摘要](187) [HTML](0) [PDF 5.62 M](442)
    摘要:
    为研究鲈鲤(Percocypris pingi)苗种的生长特性,开发鲈鲤育苗技术,采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在自然水温条件下,开展了10日龄至110日龄鲈鲤苗种培育试验。经过100 d的培育,鲈鲤鱼苗体质量从(46.45±4.03)mg增加到(2 600.09±105.18)mg,平均体长从(16.22±0.46)mm增长到(50.78±2.97)mm,平均成活率为82.00%;体质量变异系数在4.05%~24.80%,体长变异系数在2.49%~7.32%,体质量变异系数大于体长变异系数;体质量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变异系数整体变化较为平缓,在整个培育阶段,鲈鲤种群生长离散呈现从加剧到减弱的变化规律;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在(0.91±0.49)%/d~(7.75±2.18)%/d,体长特定生长率在(0.47±0.29)%/d~(1.94±1.46)%/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大于体长特定生长率;在水温16.8~23.0 ℃条件下,鲈鲤生长状况良好,特定生长率相对较高,当水温高于23.0 ℃之后,特定生长率呈降低趋势,表明16.8~23.0 ℃是鲈鲤鱼苗适宜的生长水温范围;肥满度变化范围在(1.09±0.10)~(2.85±0.18)g/cm3,肥满度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x)和体质量(y)的拟合方程为y=0.001 5x3.756 6(R2=0.980 6),b值为3.756 6;全长(y)和体长(x)的拟合方程为y=1.223x-0.505 5(R2=0.990 8)。试验结果表明,鲈鲤苗种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及自然水温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16.8~23.0 ℃是鲈鲤苗种的适宜生长水温。
    11  4种饵料微藻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刘庆辉,余祥勇,叶孝飞,李燚征,张鹤千,李祯
    2021, 48(5):267-273. DOI: 10.16446/j.fsti.20201100128
    [摘要](170) [HTML](0) [PDF 4.61 M](204)
    摘要:
    为探究饵料微藻在养殖废水中的生长能力以及去除氮、磷的效果,选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和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4种微藻,在室内光照培养系统中进行了微藻净化养殖废水试验,试验时长为11 d。结果表明,绿色巴夫藻对NH4+-N和NO2--N去除效果最佳,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8.35%和97.43%;海水小球藻对废水中PO43--P的去除率最高,为93.29%;就生长情况而言,绿色巴夫藻平均相对生长率最高,达到0.239 cells·mL-1·d-1。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可认为绿色巴夫藻是治理养殖废水的优势藻种。
    12  遗传全雄尼罗罗非鱼与吉富罗非鱼养殖性能比较
    刘峰,李永强,余钧剑,顾楠
    2021, 48(4):187-191. DOI: 10.16446/j.fsti.20201200125
    [摘要](166) [HTML](0) [PDF 3.29 M](166)
    摘要:
    以超雄鱼为父本进行遗传全雄鱼的繁育是获得全雄罗非鱼苗种的方法之一。为了评估全雄尼罗罗非鱼的养殖性能,进行了遗传全雄尼罗罗非鱼与吉富罗非鱼的池塘及网箱养殖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初始体长3~5 cm的遗传全雄尼罗罗非鱼和吉富罗非鱼鱼苗经过100 d池塘养殖后,平均体质量分别达到558.00 g和501.80 g,遗传全雄群体的生长速度比吉富群体快11.26%;将体质量为18~19 g的遗传全雄尼罗罗非鱼和吉富罗非鱼鱼种放在同一网箱中饲养,45 d后,其平均体质量分别达到144.69 g和125.91 g,遗传全雄群体的生长速度比吉富群体快18.02%;同时,遗传全雄群体的雄性率达到了100%。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遗传全雄尼罗罗非鱼具有较高的养殖推广价值。
    13  青岛近海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
    菅玉霞,高凤祥,官曙光,刘莹,于超勇,李莉
    2020, 47(5):241-244, 248. DOI: 10.16446/j.fsti.20200300120
    [摘要](163) [HTML](0) [PDF 3.12 M](205)
    摘要:
    为有效保护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野生资源,缓解网箱养殖苗种短缺的局面,于2017—2019年开展了青岛近海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人工促熟、激素诱导,培育出F1代全人工亲鱼72尾(雌鱼52尾,雄鱼20尾),并获得受精卵157.4万粒,受精率为88.9%,之后孵化出F2代仔鱼138.4万尾,孵化率为87.9%。在水温25~28 ℃、盐度31、溶解氧≥6.0 mg/L的条件下,经过54 d的培育,培育出全长(6.41±0.92)cm、体质量(3.73±0.51)g的F2代苗种78.7万尾,育苗成活率为56.9%。青岛近海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我国北方黄姑鱼人工养殖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基础资料,而且对黄姑鱼种群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14  环境激素对鱼类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
    刘晓东,王韩信,苏明
    2021, 48(5):281-290. DOI: 10.16446/j.fsti.20200600115
    [摘要](163) [HTML](0) [PDF 5.63 M](292)
    摘要:
    文章综述了水环境激素的种类及其对鱼类生殖毒性的常用的研究方法,并以三丁基锡(TBT)和三苯基锡(TPT)等有机锡污染物为例,详述了环境激素对鱼类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有机锡化合物会导致鱼类性腺结构和功能受损,生殖行为异常,引起雌鱼雄性化,并产生隔代毒性效应。其毒性机理主要是抑制雌激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干扰雌激素核受体基因表达,此外还可能涉及脂毒性、氧化应激反应等其他复杂机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学科融合,发展新的研究技术手段,开展复杂条件下的生殖毒理研究,结合地区特点和养殖模式开展养殖鱼类生殖毒理研究,不断开展各种新型化合物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研究。
    15  低氧胁迫对大口黑鲈“优鲈3号”hif-1α、glut-1及caspases基因的影响
    陆健,张佳佳,周国勤,王佩佩,庆辉
    2021, 48(3):141-147. DOI: 10.16446/j.fsti.20201100113
    [摘要](161) [HTML](0) [PDF 5.62 M](212)
    摘要:
    为研究低氧胁迫对大口黑鲈“优鲈3号”呼吸代谢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在溶解氧(DO) 为(0.70 ± 0.05) mg/L的条件下,测定了试验鱼肝脏及脑组织hif-1α、glut-1和caspases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与DO为(7.50 ±0.50)mg/L的常氧对照组相比,低氧胁迫能引起大口黑鲈“优鲈3号”肝脏及脑组织hif-1α、glut-1表达水平的显著上调,同时也可诱导caspase 3和caspase 9基因的表达,致使细胞发生凋亡;复氧24 h后,hif-1α、glut-1基因在试验鱼肝脏及脑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恢复至常氧水平,caspases基因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aspase 3 在肝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spase 9则恢复至常氧水平。试验结果初步表明,hif-1α和glut-1是大口黑鲈“优鲈3号”低氧信号传导途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氧胁迫可能会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从而可能会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
    16  中华绒螯蟹“六月黄”与成蟹肝胰腺营养成分比较
    王友成,倪康达,江芝娟,陈海红,刘晓辰,陈晓雯,王军,王成辉
    2021, 48(4):181-186. DOI: 10.16446/j.fsti.20210200119
    [摘要](161) [HTML](0) [PDF 3.56 M](283)
    摘要:
    对同一年度、同一饲养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六月黄”和后期成蟹雌、雄个体肝胰腺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六月黄”的肥满度与雌性成蟹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六月黄”肝胰腺中水分和灰分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成蟹(P<0.01),两种蟹的粗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检测到的17种氨基酸中,除“六月黄”雄蟹肝胰腺中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其雌蟹及雌、雄成蟹外(P<0.05),其他16种氨基酸在“六月黄”与成蟹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六月黄”和成蟹的肝胰腺中含量最高的4种脂肪酸均为C18:1n9c、C18:2n6c、C16:0和C16:1,其总和分别占“六月黄”和成蟹肝胰腺中总脂肪酸的72.13%和69.02%(雌、雄蟹平均值)。“六月黄”的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成蟹(P<0.05),但其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PUFA)均显著高于成蟹(P<0.05)。“六月黄”肝胰腺中Σn-6 PUFA的含量也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而Σn-3 PUFA含量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六月黄”的Σn-6/Σn-3 PUFA比率(1.42~1.44)低于成蟹(0.85~0.92)。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六月黄”的营养价值较高,其肝胰腺的营养品质好于成蟹,“六月黄”养殖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前景。
    17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鱼类生长、免疫及抗应激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佳,卢玉婷,王楠,张一琳,尚信池,李月红
    2020, 47(5):289-291, 300. DOI: 10.16446/j.fsti.20200300124
    [摘要](153) [HTML](0) [PDF 2.37 M](148)
    摘要:
    维生素C作为水生动物所必需的营养要素之一,在促进鱼类生长、抵御疾病侵袭、提高鱼类免疫力及抗应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概述了影响鱼类对维生素C需求量的几个因素以及维生素C对鱼类生长、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的作用,可以为维生素C对鱼类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8  南美白对虾和草金鱼、草鱼等池塘混养技术初探
    朱建辉,卢新华,高伟华
    2021, 48(5):263-266. DOI: 10.16446/j.fsti.20210400101
    [摘要](147) [HTML](0) [PDF 2.38 M](117)
    摘要:
    为探索南美白对虾与鱼类的新型混养模式,于2020年5月—10月在上海市青浦区某合作社开展了南美白对虾和草金鱼、草鱼等的池塘混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0.33 hm2(5亩)试验池塘共收获南美白对虾2 070 kg,平均规格83尾/kg,平均销售价格37.7元/kg,销售收入78 040元;共收获草金鱼430 kg,平均规格230.0 g/尾,平均销售价格27元/kg,销售收入11 610元。南美白对虾和草金鱼总计收入89 650元,扣除生产成本45 950元,利润为43 700元。
    19  条纹斑竹鲨的驯养试验
    黄良敏 谢仰杰 吴蜀丰 翁朝红 郑伟刚
    2006, 33(1):19-22.
    [摘要](14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20  火山石和细菌屋对锦鲤养殖池水质净化效果的对比研究
    李潇轩,李志辉,尹陆乐,杨志强,陈建清
    2020, 47(4):206-208, 212. DOI: 10.16446/j.fsti.20190900129
    [摘要](146) [HTML](0) [PDF 2.42 M](149)
    摘要:
    为了比较火山石和细菌屋2种生物滤材对锦鲤养殖池的水质净化效果,分别设置火山石组、细菌屋组、空白对照组,在水泥池中开展了为期7周的循环水过滤养殖试验,养殖对象为同一亲本繁育的锦鲤苗种。试验结果显示,火山石的比表面积[(14.12±0.37) m2/g]显著大于细菌屋[(7.83±0.39) m2/g]的(P<0.05);自试验第2周开启循环过滤系统后,火山石组和细菌屋组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含量逐渐下降,最终趋于平稳,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火山石组和细菌屋组水体中的硝化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火山石组最高。试验结果表明,火山石更有利于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是较好的锦鲤养殖池生物滤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